
唐恒
第四次工业革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。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等未来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,其持续突破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的护航。当前,未来产业已成为科技革命的先导力量,但其技术路线尚未定型,创新呈现出“交叉融合、跨界迭代”特点,使传统知识产权制度面临适配性挑战。笔者认为,全球竞争本质是“规则主导权”之争,因此能否主导知识产权规则关系着是否可以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。
从趋势来看,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,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、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已经成为竞争的重要领域,其技术迭代快、交叉性强、规则博弈深的特点,使知识产权从“保护工具”跃升为“战略资源”。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尝试通过专利池、标准绑定与规则输出抢占未来产业的主导权,因此我国亟需从战略层面系统构建适配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,进而规避技术封锁、标准排斥、市场挤压等风险。同时,未来产业创新投入大、周期长,需要知识产权严格保护进而激励持续研发,保障成果转化。只有通过前瞻性战略布局,才能推动未来产业从技术跟随向规则引领的跨越。因此,建立服务未来产业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,是我国应对外部挑战、激活内生动能、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的必然选择。
知识产权作为服务未来产业创新的基础制度,也是赋能创新与竞争的战略工具。其具有的制度属性强调顶层制度的先进性与底层支撑的稳定性;工具属性则体现为根据场景灵活调整规则以最大化赋能创新,以及通过风险防控保障产业安全。因此,服务未来产业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应该对未来产业创新起到“使命引领、制度支撑、工具赋能、安全保障”四大主要作用。笔者认为,应从以下4个维度明确服务未来产业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观。
首先,要树立服务未来产业创新知识产权战略的使命引领观,这要求以全球视野推动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变革,为全球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贡献“中国方案”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(WIPO)数据显示,2024年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总量达到27.39万件,其中中国申请量超7万件,这为引领全球创新奠定了稳固基础。未来产业的创新活动往往跨越国界,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系。针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权属认定、量子计算的专利授权标准、基因编辑技术的生物安全保护等前沿问题,我国可通过发起国际联合研究、推动多边规则磋商等方式,提出兼顾创新激励与公共利益的“中国方案”。同时,我国还可搭建未来产业知识产权共享平台,促进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规则的协同互认,降低全球创新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。
其次,发挥知识产权作为基础制度对未来产业创新的支撑作用,树立制度基础观。“制度属性”是知识产权服务未来产业创新的核心优势,作为基础性制度,知识产权通过从传统的权利确认工具升级为产业创新生态基础,为未来产业创新提供底层支撑。制度基础观的关键在于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未来产业创新的“基础设施”。一方面,知识产权的“排他性”不仅保障了未来产业创新投入的收益预期,更通过法律阻止了市场无序竞争,为未来产业创新提供了稳定的激励机制。另一方面,知识产权的“适应性”使得知识产权制度能够及时响应未来产业技术快速迭代、交叉融合的创新需求。我国需要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与科技、产业、金融等政策的协同联动,例如将知识产权质量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、将专利转化效益作为科技项目验收指标等,真正实现“制度跟着创新走、服务围着产业转”。
再次,要灵活运用知识产权竞争工具,赋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。与“制度属性”的稳定性形成互补,“工具属性”强调知识产权的灵活性与动态性,其核心是通过竞争工具的精准运用,提升未来产业创新效能。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范围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555.7亿元,同比增长33.4%,这体现了知识产权作为金融工具的普惠性。工具赋能观的本质,是将知识产权从“法律保护手段”升级为“资源配置工具”。未来产业的创新活动涉及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业、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,知识产权可通过工具属性,优化资源配置、精准布局,激活产业动能。实践中,各地已探索出不少成功案例,如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依托“知识产权导航”精准聚焦纳米技术高价值领域,助力区域产业规划与企业技术布局;安徽省合肥高新区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,按照一定比例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。未来,需要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工具的“适配性”,针对不同未来产业的特点开发差异化的知识产权工具包,例如利用专利质押融资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难题;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知识产权管理平台实现风险预警和效率提升等。总之,工具赋能观要求以知识产权为杠杆,撬动创新潜能,实现产业效能的倍增。
最后,须严格树立安全保障观,综合运用知识产权管理手段,防控未来产业创新风险并保障产业安全。安全保障是知识产权战略的“压舱石”,知识产权战略不仅要促创新,更要防风险,通过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,保障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。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背景下,知识产权战略已成为维护未来产业安全的关键屏障,需提前识别知识产权风险。安全保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“自主可控”,只有筑牢安全防线,未来产业创新才可持续。未来,一方面要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抓手,发挥知识产权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作用;另一方面,在当前全球创新格局下,还要强化国际协作,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,维护我国企业“出海”权益。
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,知识产权战略正从创新成果的“保护盾”升级为未来产业的“推进器”。只有通过使命引领观把握全球创新治理方向,通过制度基础观筑牢产业发展根基,通过工具赋能观优化资源配置效率,通过安全保障观守护产业安全底线,才能构建起服务未来产业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,也将为我国在未来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提供强劲支撑,助力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直至“领跑”的历史性跨越,为世界未来产业发展贡献更多“中国智慧”与“中国方案”。
本文转自:中国知识产权报